全球通胀,中国为啥反通缩?
打开购物软件你会发现,不少日用品悄悄降了价;但刷到国外朋友的朋友圈,又全是“电费涨了”“ groceries贵了”的吐槽。同样是地球,咋物价走向完全反过来了?这背后不是运气,而是全球消费和生产的“老毛病”刚好撞上了新变化。
15%的人花掉60%商品?全球消费早“贫富不均”
你发现没有?全球消费早就不是“一人一份”的公平样了。
有组数据特别扎心:西方发达国家只用15%的人口(约10亿人),就消费了全球60%的实体商品——这里面美国占了大头,单靠自己就吃掉全球25%的实体商品,要是算上服务业,占比还得涨1。
反观发展中国家呢?亚非拉+东南亚占了全球65%的人口(超45亿人),加起来才消费不到20%的商品。说几个具体对比更直观:整个东盟十国的商品消费,刚到日本的1/2,跟法国一个国家差不多;非洲那么多国家,消费额只比加拿大高一点;拉美全洲的消费,也才抵得上一个德国1。
中国在这中间,算是个“特殊选手”:用20%的全球人口,消费了超20%的商品(约6.3万亿),同时还出口了3.5万亿的商品1。不管跟发达国家比消费,还是跟发展中国家比出口,中国都是“房间里的大象”——体量大到没法忽视。
但你肯定好奇:中国既能买又能卖,为啥没跟着全球一起通胀?问题就出在“生产”和“消费”的对接上。
“世界工厂”供了1/3商品,为啥反而“卖不动”?
讽刺的是,中国其实是全球商品的“核心供应商”——算笔账你就懂了:
假设中国国内消费的70%是自己生产的(这还是保守数),出口的3.5万亿商品到了国外,价格至少翻1.8倍(美国市场甚至能翻5-8倍),这么算下来,中国提供的商品,至少占全球市场的1/3以上1。说“世界工厂”,真不是吹的。
可为啥“工厂”自己反而通缩?关键是全球产业链变了——这几年的贸易战、俄乌冲突下来,原来“中国生产、全球消费”的模式,慢慢分成了三大块:
一块是美日欧这些“消费大户”,忙着搞“再工业化”,想把高端产能留在自己家,低端产能迁出去;另一块是中国+俄罗斯、伊朗这些“供给方”,手里有资源有生产能力,却跟消费大户的对接越来越顺;还有一块是印度、东盟、墨西哥这些“套利者”,专门在中间做“转手生意”1。
这一分家,问题就来了:中国这边,前几年刺激经济多投了生产端,产能越扩越多;同时又在优化金融结构,大家买房、投资的热情降了,消费也跟着下来了;加上从俄罗斯、伊朗买资源比欧美便宜,上游原材料一降价,全产业链的物价都被拉低了1。
一边产能多,一边消费少,一边原料还便宜,这三样凑一起,通缩的苗头就冒出来了。不过,这种“一边过剩一边短缺”的情况,反而让一些国家钻了空子,这又怎么影响物价?
一边通胀一边通缩,普通人能抓啥信号?
你可能没注意,身边做外贸的朋友最近常说:“跟东盟的单多了,跟美国的少了”——这其实就是“套利者”在干活。
因为美日欧想跟中国“去风险”,中国的商品没法直接卖过去,就先运到印度、东盟,换个包装、贴个标签,再卖到欧美。这个“洗产地”的过程,多了好几层成本,结果欧美物价更贵了,中国这边却因为商品“绕了远路”,国内供给还是多,物价涨不起来1。
而欧美那边呢?疫情时给老百姓发了不少现金,大家消费热情高;又忙着搞高端产能(比如半导体工厂),投资也在涨;加上资源国跟他们减少供应,油价、矿价上去了——需求多、供给少、成本高,通胀想压都压不住1。
其实这事儿跟普通人关系不小:你买的进口零食贵了,可能是“洗产地”加了价;国产日用品便宜了,可能是产能过剩在促销。后续会不会反过来?比如中国消费起来了,物价涨了;欧美通胀压下去了?这类变化我会持续追踪,下次还会拆解“普通人怎么应对这种波动”的实操思路。
你怎么看这种“一边涨一边降”的经济情况?是觉得物价降了好,还是担心产能过剩的影响?评论区聊聊。想第一时间get这种经济现象的后续变化,比如中国会不会从通缩转通胀,欧美通胀啥时候缓解,点击关注,后续更新不遗漏。
数据来源:
1. 文中提及的全球社会零售总额(2021年约30万亿)、各国商品消费占比、中国消费及出口规模、商品价格加成倍数等数据,均参考全球消费与贸易相关统计及产业分析报告。
#通缩#
股票配资平台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