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路过老年活动中心,里头比菜市场还热闹。推门一瞧,几十号老头老太围着几副扑克牌争得面红耳赤,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抢特价鸡蛋。张大爷一把甩出四张牌:"3、3、8、8都算不出来?这不三个八相加再除以三嘛!"满屋子白发脑袋直晃悠:"这老头子怕不是偷看答案了!"
这些老伙计们较劲的"24点"游戏,规则简单得要命——四张牌加减乘除凑出24。可越是简单的规则,越容易让人脑袋打结。退休教师老李头跟我说,自从迷上这游戏,出门遛弯都惦记着车牌号:"看见'沪A·5248'都得多瞅两眼,想试试5、2、4、8能不能拼出24。"老伴天天数落他老年痴呆前兆,老李反倒乐得合不拢嘴。
这游戏凭什么让人着魔?中学数学周老师给我点破窗户纸:玩24点就是训练数字"通感"。当普通学生还在扳手指算乘除,那些训练过的孩子看见数字就跟看见老朋友似的。前两天区里奥数比赛,那个捧着奖杯的六年级小子就靠玩24点打的基础,三两步就把几何题拆解得干净利落。用孩子妈的话说:"补习班钱没白花,全从扑克牌里省出来了!"
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这游戏的门道。看似随机四张牌,其实近八成能拼出答案。研究算法的朋友翻出手机给我看,就去年有人开发了24点求解程序,每秒能算百万次组合。可人类算题时的"灵光一现",那些辗转腾挪的巧妙思路,机器压根儿模仿不来。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专家分析过,这玩意儿能同时激活掌管运算和创造力的脑区,比单背公式强百倍。
要说最让我心头一热的,还是社区象棋角的故事。七十多的王伯从牌友那儿学会24点后,硬拉着棋友改规矩:现在下棋输一局得解道24点题。刚过半年,这帮原先见数字就躲的老爷子,个个成了社区"最强大脑"。有回带孙女去买菜,小丫头随口说"牛奶三块六,买四瓶",老爷子脱口而出:"这不正好24嘛!"惊得小孙女直拍手。
最扎心的对比在隔壁网吧。五个染黄毛的小年轻捧着手机开黑,墙上贴着24点挑战海报挂了整月,愣是无人问津。网吧老板挠着后脖颈嘀咕:"免费送网费都没人碰,现在的孩子都懒得动脑筋啦!"而活动中心那群老人呢?周末组团参加网络24点争霸赛,连主办方都傻眼——平均年龄65岁的队伍居然挤进全国前五十名。
看着街边大爷大妈捏着扑克牌较真儿的模样,突然想起自己手机里存的那堆解题软件。当算法秒出答案时,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?是绞尽脑汁后灵光乍现的狂喜?还是"原来这么简单"的顿悟?那些写在演算纸上的涂涂改改,被计算器取代的噼啪按键,终究让数字成了冷冰冰的符号。
扑克牌在我们这代人手里,要么是斗地主的道具,要么是占卜的工具。谁承想老年大学里藏着这么一群"数字魔术师",捏着几张薄纸片就把加减乘除玩得风生水起。下次在公园遇见捏着扑克念念有词的老人,不妨凑过去问一句解法。保不齐您会突然发现,这堆烂熟于心的阿拉伯数字,竟藏着让您后脊发麻的数学魔法。
股票配资平台门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